内蒙古草原生活,离不开长调民歌的陪伴,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,在草原民歌中独树一帜,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、人文习俗、道德、哲学和艺术的感悟,是当之无愧的”草原音乐活化石”。 体裁之一,只要有一人领唱,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和声,就会产庄严肃穆、声势浩大、辉煌壮丽的气势,节奏悠长,富有草原特色,故以“长调”命名之,是蒙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,反映着草原生活的各个方面,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。 内蒙古各地长调民歌曲目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,而且其传承情况因地而”异”。长调民歌的式微,不仅表现在曲目的流失和歌手的减少等方面,而且表现在与牧民现实生活的脱离、社会观念与价值观的改变、技艺与风格的变异等一系列问题上,长调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 2005年11月25日,蒙古长调被列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三批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名单中。这一次的申报成功,证实了世界对蒙古长调的价值以及文化地位的高度肯定和认可。这对于我们国家,我们民族来说,无一不是一件幸事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“推动中华优秀传